“真维斯楼”重出江湖。 9月17日,真维斯国际(香港)有限公司董事长来到华南农业大学,再次高调冠名高校建筑。华农副校长表示:华农不会出现之前清华的 “摘牌门”事件,也不会迫于压力取消企业冠名,会敞开大门欢迎企业与高校建立类似合作。

  这一次,大学的表态很强硬,而批评者的炮轰也火力不减。批评者的基本观点是,凡是企业冠名大学,都是商业化的,都该反对。这比真维斯冠名清华教学楼时的批评观点更激烈,因为当时有不少声音称,如果真维斯冠名的不是教学楼,而是学生体育馆、活动中心之类,就不会有这么大的争议。此外,当时还有人是因真维斯品牌与清华不对等而质疑,然而,最近发生的“北大苹果体验店”争议,则已抛弃了品牌对等与否的议题。

  对于企业冠名大学楼宇设施,我的一贯态度是,这不是能不能冠名的问题,关键在怎么冠。校方是否事先将冠名方案提交给教师和学生讨论或听证,就冠名形式、冠名期限、冠名所获捐赠的使用等征求意见?如果方案经民主决策,冠名未尝不可。学校得到冠名资金用于教学、科研,而企业也得到形象展示,最重要的是,大家所担心的冠名导致大学异化的问题,通过这样的决策机制,会得到较为妥善的处理。

  总体看来,大多数网友甚至学校的学生和教职员工其实并不关心冠名的程序,而只是在乎最终的结果,大家都是以自己对大学的直观感觉,评价大学该不该这样做。在大家的感觉中,大学似乎应该是一心做教学、科研的,校园内部是不该出现商业活动的,于是,对所有与商业沾点边的行为,都归为大学趋于“低俗”和“铜臭”。

  这是对大学十分外行的评价,并不了解何为真正的大学。在我国,大学的基本形态是,圈一块地,所有的教学、试验、生活设施都集中在这块地中,沿着这块地的边界,立起围墙,并开设校门,进出校门,大多有门卫把关。上世纪90年代,在大学服务社会以及后勤社会化改革的大潮中,大学曾“破墙开店”,当时这被誉为大学走向开放;后来教育产业化饱受质疑,大学又纷纷把围墙重新垒砌,所谓回归宁静。正是由于如此,社会对大学校园内的商业活动很敏感。

  而观察国外大学,却完全不是这么回事。哈佛、麻省理工等世界一流大学,根本就没有围墙,也没有校门,教学楼、实验楼、图书馆就和街道、社区结合在一起,公交车站就在教学楼边,教学楼对面就是咖啡厅、饭店、商场,可没有人觉得这不像大学,反而是大学气氛浓郁。

  评价一所大学,不能只看外在,而不看内在。如果仅以外在看,抗战时期的西南联大,怎么也不如现在的大学,他们办学条件极为简陋,学生和老师就在田埂上讨论问题,可是却成就了一所一流大学。现在我国很多大学,硬件设施已经超过国外大学,可是,大学精神却陷入迷失,而整个社会对大学不恰当的评价,又加速了其迷失。

  评价一所大学,要关注其外在表现,但更重要的是分析其基本办学制度。一些世界级学府之所以没有封闭的校园却不喧嚣,是因为其实行现代学校制度,明确界定行政权、教育权和学术权,因此,学校即便不断有来自政治、经济等方面的影响,但教育教学和学术研究的基本规律仍得以坚持。

  而我们大学的学校事务则多由行政主导,这不但会使学校的教育和学术决策屈从行政指令,而且很可能在各种权钱交易中,把大学异变为名利场。这样的大学,即便外在很宁静 (用高高围墙把大学与社会“隔离”),但权势思维、商业思维,很有可能已经全面渗透进教育教学、学术研究的各个环节。这才是最值得警惕的。(熊丙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