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是教育起源相当早的国家,从古时孔子三千弟子七十二贤人,到当今遍地开花的现代化学校,中国学校发展经历了数千年的历史。正是经历了这样的转变,中国的学校也有了它独特的文化理念渗透其中。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政府和百姓对于教育的重视程度越来越高,最近各地学校纷纷响应教委号召如火如荼的开展起学校文化建设,许多学校调动了大量的人力物力搞绿化,建图书馆,贴标语,更新校服等等。然而在这个过程中出现了一个概念上的问题——不少学校所努力营造的实质上是“校园文化”,并非真正意义上的“学校文化”,两者貌似相近,实际上却有着本质的区别。而如何把校园文化提升到学校文化建设的层面上来,正是现在教育改革的重中之重。

    为什么说学校所进行的实际上不是真正的学校文化而是校园文化建设?“学校文化”和“校园文化”的区别又在哪里呢?

    从概念上看,“校园”是个表征空间、场所的概念。它是一个物理场域,是由一定的空间及其物体组成的,包括土地、校舍、教育设备、自然物质、功能场所等所组成的空间。所以我们看到,很多学校,校舍建的漂亮,校内绿化规划合理,硬件设施齐全,却怎么也让人感受不到学校的氛围,这是为什么呢?原因很简单,因为真正让我们感受到学校魅力的,是学生们的举手投足,老师们的言谈举止,是课堂上朗朗的读书声,是课堂外活泼的身影等等。可见停留在“物”的层面上的“校园文化”建设,难以成为核心文化。而通过师生行为,理念氛围等所体现出的学校文化,实质上是学校精神层面的表达,这才是真正的核心文化。由此可以推论,以“校园文化”取代“学校文化”建设,实质上是一种治标不治本的行为。

    那么,如何不使学校文化建设流于“校园文化”建设的表面行为?

    首先,学校需要营造基于核心理念下的、有育人功效的视觉环境文化体系。从孟母三迁的故事中可以看到,在我国先人很早就已经认识到环境氛围会对孩子成长产生巨大影响。当今学龄的孩子,每天呆在在学校的时间是最长的,学校所营造的环境氛围对于一个孩子的熏陶显然是至关重要的。然而,学校想要营造一种影响学生思想意识和行为习惯的环境氛围,不是简单依靠室内外装潢或贴几幅名人名言就可以实现的。那么作为学校,若想通过营造环境来实现育人功能,就必须以明确的目的性去指导环境的建设。这种目的性若没有以学校的核心价值观为准绳,没有以学校的发展目标作为方向,则其营造出的环境氛围对于学生所造成的影响,必然无法符合学校的期望。因此,在学校文化建设中首先要注意的便是,一切环境氛围的营造必须以学校核心理念为指导。

    其次,学校需要构建完整系统的行为文化体系,并保证其有效执行。学校文化建设的目的就是要将学校中普遍存在的比较稳定的健康向上的思想意识、思维方式、行为方式和生活态度等等方面继承下来,流传下去。当学校有意识的构建出完整系统的行为文化体系,并将其充分贯彻落实时,我们可以看到学校当中的任何一个学生、教师都可以通过其一言一行展现学校的气质。这时,学校真正是一个以“人“搭建而成的组织,”人“的精神与整个组织的精神融为一体,互动互进,师生们在接受学校教育的同时,也参与到这种文化氛围的建造当中来。这是一个长期而漫长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学校中学习生活的人们无时无刻地感受着学校文化的力量,它在无意识当中已经内化为师生的一种价值观和思维方式,支配着他们的日常学习生活。换言之,当我们选择了某一所学校的时候,实际上也就等于选择了一种生活和思维方式。这种效果的形成,显然同样依赖于对于学校核心理念的深刻理解和表达来实现。

    当今社会各学校间的竞争日益激烈,一所好的学校,不仅要以学生为本,以教师为本,更要以社会责任和历史责任为重。如何把“校园文化”提升到“学校文化”层面上来,不仅仅只是喊口号,贴标语,而是真正意识到建设学校文化的重要性,把学校文化理念灌输到每一个师生的思想里,从而达到本质上的改变,这时候的学校,才能成为真正意义上的教书育人之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