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惠利小学自建校以来,一直在探索着一条特色办学之路,寻找着一个有利于学生个性发展的操作平台。经过我们数年的探索和研究,从最初依托单项特色项目“小发明”培养特长学生,发展到多项特色项目并重提高全体学生的科技素养;从课堂外的兴趣小组,少数学生受益,发展到校本课程走进课堂,人人受益;又从校本课堂,课内受益发展到构建新型课程体系,课外也受益,学校成功走出了一条“课外——课内——课外”“个体——全面”的融合科技创新于教育的特色教育发展之路。

 科技放飞理想 创新成就未来

一、 建立完善的管理机制,彰显科技教育特色
    科技教育要落实,必须做到管理系统化、目标明确化、责任到位化。为此学校专门成立了科技部,隶属于校长室管理。科技部配备了相应的负责人,具体负责学校科技教育方面的工作(包括科技教学活动、校本课程的开设、教师的科技培训、学校的科技活动等)及与其他部门的协调工作。
    首先,科技部在每学期初制定学校科技教育工作计划,并具体落实各项工作,组织学校各类科技活动。学校现有科技部长1名,由学校科技总辅导员担任,另外下设科技兼职辅导员数名,协助部长做好具体工作。
    其次,建立了科技教育保障机制。主要体现在四个落实上,即落实场地、落实人员、落实课时、落实资金。(1)落实场地:建立了电脑室、科技制作室、作品陈列室、机器人实验室,购置了机器人制作、小制作、小发明、航模制作的基础工具、材料等,配备了大量的涵盖各科的科普书刊,为学生提供了知识的源泉。(2)落实人员:配备学有专长的专、兼职科技辅导员,并聘请上海南洋中学物理特级教师为科技教育顾问。(3)落实课时:通过调整课程设置,每周在1至3年级开设一节科普启蒙课,在4至6年级开设发明创造课、计算机课和综合实践活动课,以此提高全校学生的科技创新意识,学校又从2005年9月开始,在3至5年级开设了机器人校本课程。(4)落实资金:学校为科技活动的开展提供了充足的资金保障,建立了科技教育基金,保证了机器人、发明作品和航模的材料、制作及师生的培训、学生参赛等大量费用,并为确实有发展前途的发明作品申请了专利。
    另外,学校又探索构建了以少儿科技乐园为平台的校园科技教育大模式。2000年11月,李惠利小学少儿科技乐园成立,至此,学校的科技教育有了更好的落脚点。目前在少儿科技乐园下设环保研究所、生物百象研究所 、气象研究所、科技情报研究所、机器人研究中心9个研究所和1个小报社。聘请了市科协、市环保局、气象站等专家和校内学有专长的教师分别担任科研所、研究中心、报社的指导老师。科学院每年11月召开一次科技大会,作为科学院的学术活动,在活动中交流学生撰写的科技小论文、科技活动成果和科技活动技能,选举新一届学生院长和各机构新一届的负责人。

   

 

二、 构建课程体系,为学生开拓发展空间
    在课程的构架上,学校努力探索,大胆改革,寻求突破,形成了具有全新观念的课程板块、组织形式和特色学科。通过设立各种科技选修课程和科技活动课程,为每个学生提供了宽广的发展空间,使每个学生都有了提高、选择的机会。
    校本课程从学校实际出发,实现了每周每班开设1到3节科技类特色课,学校现已开设的有:1到3年级的科普启蒙课、4到6年级的创造发明课、3到6年级综合实践课、3到5年级的机器人课。学校成立了校本课程开发领导小组,由校长牵头,教导处和科技辅导员具体负责,并聘请了相关专家,完成了《李惠利小学科技科教学纲要》的制定,并同时编写了《神奇的发明》校本教材,以确保校本课程的正常开展。
    选修课程以允许学生选择、发挥教师特长、体现学校特色原则开设,重点开发前沿科学(环保、机器人等)、现代信息处理(电脑操作、电脑绘图等)、创造力开发(小制作、小发明、航海模型等)、科幻画等课程,课程可长可短,学生自主选择,学校统筹安排。
    活动课程包含两个方面:一是集体活动,如科技月活动、校园文化活动、综合实践活动、兴趣活动、特长竞赛活动等。激发学生主体作用,培养其组织能力、团队精神、科学态度、兴趣特长、创新能力和自主意识。二是个别化活动,旨在为学生提供自主学习、主动探索的阵地。学校通过全面开发机器人室、实验室、电脑室、科技阅览室、制作室等,配备教师,提供各种服务,引导学生进行专题自学,努力体现“天天是创造之时,处处是创造之地,人人是创造之人”。
    其次,学校通过选点、学习、实践和研究,提出了“五个尽量”的教学原则。“五个尽量”即课堂教学中尽量使教学直观具体,学生能领悟的知识教师尽量少讲,教学过程中尽量让学生在玩中学,尽量让学生接触自然、体验生活和尽量提供机会让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和技能解决问题。除了“五个尽量”教学原则外,学校还发现,科技校本课程虽然系统性、逻辑性较强,但在具体实施过程中缺少综合性,灵活性,必须通过其他课程教学渗透与补充,从而使学校的课程体系更趋合理化。因此,在教学中,学校探索了几种学科整合渗透科技知识的教学模式:一个是单元模式,就是把各学科本学期中相关的内容进行教学进度调整后,安排在一个单元时段内实施教学,使学生在短期之内从各个角度对科学知识加深认识与理解,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二是整合模式,就是将其他学科与科技教育进行整合,把教育过程设计成一个综合实践活动过程,使学生在活动中既掌握了本学科知识,又得到了大量的科学知识。三是渗透模式,教师在语、数、常识、生活与劳动等学科教育中采取多层次、多角度的启发式教学,让学生积极、主动、活泼的学习科学。


三、 科技活动五部曲
   
第一部曲:把“好奇”变为“好问”,让孩子将发现的“问题”和“奇想”说出来——在“奇想”和“发现”中寻求快乐。
    好奇是创造力的种子,是创造思维活动的动力。爱因斯坦曾说过:“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只有让学生大胆质疑,勇于提出问题,鼓励学生多思考,才能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学校要求每位学生都要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特长或生活学习中遇到的困难,去发现问题。
    首先,为培养孩子们善于发现、善于思考和带着问题去学习的习惯与能力,我们利用学校的有限空间,在花坛边、楼梯旁、走廊上等角落设置科普仪器,让学生可以随时触摸、感受和体验。学校在区教育行政部门的支持下,建立机器人教学基地,用几十万购置了机器人部件,整个学校充满浓浓的科普氛围,使学生能从中寻求乐趣,体验快乐。
    其次,不但要在科普实践活动课中积极引导,而且在语文、数学、思想品德、自然等学科中予以渗透,结合教学内容,启发学生走近生活、发现问题。此外,学校还建立了相应的配套制度,如设置“金点子”信箱,定期收集“问题”,举行问题发布会,评选“金点子”等系列活动与措施。学校每星期举行一次科普讲座:每月根据主题的不同,面向全校举办科普讲座,有宇宙探秘、动物世界、世界之怪、科学家介绍等多项内容,让学生在开拓眼界的同时获取丰富的知识,激发学生对周围事物的兴趣,培养学生对世界万物的探究精神。每周以班为单位召开“问题发布会”,要求每位同学向全班同学介绍自己发现的问题,从创新的角度谈谈为什么要研究这个问题,最后教师组织学生对问题研究的可行性做认真分析,帮助每位同学确定一个可行性强、适合自己兴趣和特长的问题,鼓励若干同学合作研究同一个问题。
    第二部曲:带着问题向书本、向老师、向邻居请教,或上网查询,让科技活动成为再学习的过程——在再学习中享受快乐。
    校外科技活动是实施科技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以学生为中心,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主要习得方式,是科学课程的重要补充与延伸。家庭是孩子们最广阔的生活空间,遇到困难和问题,学生可以向家长、邻居和书本请教,因为是带着问题学,再认识、再学习成为学生自觉的学习行为,积极开展并多方协调,以合作为主线,取得家长和社会的支持,因为家长的言行举止将直接影响到孩子的成长,所以学校通过家长会及班主任家访等机会,使家长了解创新教育的含义,从而赢得家长的支持。同时,学校主动与市、区科协挂钩,聘请有科技特长的专家、动手能力强的家长作为校外辅导员。
    第三部曲:让孩子自己动脑动手,试一试自己解决自己的问题,化“奇想”为现实——在动手动脑实践中体验快乐。
    每个学生都是拥有无数潜能和发展可能的鲜活生命体,学校的重要职责在于,为学生创造一个和谐的氛围和自由辩论的舞台,让学生各抒己见,在谈论,争辩中获取真知灼见;鼓励学生敢于标新立异,
敢于奇思妙想,敢走思维的“异路”,让学生自己动手动脑,解决自己的问题。
    唱响第三部曲,第一是抓以科普创作为内容的综合实践活动的校本课程开发,聘请专家指导,发动教师制定“科技科及机器人教学”校本课程指导纲要,开发相应教材,并根据国家教育部规定列入学校教学计划,按不同年级和教学内容安排相应课时,做到教学上既不超标,又保障这一校本课程、教学目标的实现。第二是抓“少儿科技乐园”的活动方案创新,使其更适应小学生的心理特征和认知规律,达到“乐在其中,学在其中”的教学效果。
    第四部曲:小伙伴联合起来,发挥各自特长,合作攻关——学会合作并在合作中拓展快乐。
    在确立合作人选及选定探讨专题的基础上,依据问题内容和时间成立问题探究合作小组,并由学生自己聘请有关教师、家长或者校外辅导员担任指导教师,发挥集体智慧、团队力量,攻克难关,解决问题。
    第五部曲:成功归于“乐园”,在成功中享乐。
    开创“少儿科技乐园”实践活动的最终目的,是为了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学校在经过全校范围内的问卷调查得出了这样的反馈:(1)同学们都喜欢少儿科技园,并享受快乐;(2)提高了学习兴趣和积极性;(3)增强了创新精神,提高了实践能力;(4)更加热爱学校、热爱集体、增强了凝聚力和集体荣誉感。


四、 问题与思考
    多年来,李惠利小学的科技特色教育培养出了一批又一批的小小发明家。科技教育已成为学校的办学特色。通过学校对学生的跟踪调查,发现能积极参加学校各类科学活动、创造发明活动的学生,往往在综合素质上要优于其他学生。许多专家、领导到校参观后,都会盛赞学校的科技创新教育,学校的成绩还受到了多家媒体的关注,特别是央视曾专门对学校的科技教育进行了报道,极大的鼓舞了学校,让学校看到了希望。
1. 缺少一支专业化、高水平的师资队伍
    要高质量的开展科技教育,就必须有一支专业化、高水平的科技教师队伍。学校虽然拥有一批优秀的科技教育师资,但仍显不足。另外,像学校的航模兴趣小组、小发明兴趣小组、综合实践小组等的教师都是由一些热爱科技教育的老师兼职的,而这些老师往往又肩挑着学校的行政,班主任等工作,经常顾此失彼。
2. 场地紧缺
    目前,学校科技特色教育已经逐渐走向成熟。近几年在教育局的支持下,学校建立起了机器人实验室,但是由于参加科技活动的学生越来越多,每年都有大批的科技优秀作品产生,目前既有的校航模制作室、机器人实验室规模也比较小,布局分散、结构不合理。学校急需专门的实验室、制作与展示场馆。
3. 专项科技经费紧缺
    科技教育需要充足的资金,而仅靠学校的科技成果奖励费用是远远不够的。仅是参加一次世界性质的比赛就是一笔很大的开支,很多优秀的科技金点子要制作为成品也要很多费用,而这一切都要靠家长来出资,也给一部分经济不富裕的学生带来了困扰。另外,学校原先有许多的设想,但不小的费用开支,也成为了学校科技活动进一步发展道路上的绊脚石。
4. 不断争取社会的支持
    随着学校科技教育成果的不断涌现,学校的科技教育也逐渐得到了教育部门、社会、家长的认可和支持,这与以前让学生搞发明创造还需要教师上门苦口婆心的做思想工作相比较好了不少。但是,还是有许多学生和家长迫于学习的压力,社会竞争的压力中途打退堂鼓。而更难的是如何与社会挂钩,合作聘请有科技教育方面专业知识、技能的家长、社会人员、高等学校的学生、科研单位、企业单位参与到学校的科技教育行列,共同搞小发明、机器人、航模研究等。